棉花將試點“價補分離” 期貨開盤聞風大跌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日前表示,我國要推動最低收購價格和臨時收儲政策向“價補分離”轉變,組織開展大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消息一出,市場出現了強烈波動,大豆、棉花期貨開盤聞風大跌。讓市場擔心的是,停止收儲后,巨大的庫存量對國內市場的巨大沖擊。那么,現行的臨儲托市政策存在哪些弊端?“價補分離”該如何推進?對此,天下財經采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馬慶斌。 馬慶斌,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中心博士,現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曾就職于國家發(fā)改委下屬的城鎮(zhèn)發(fā)展研究機構,主持、參加過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前期研究重大課題,目前主要從事城市化和產業(yè)發(fā)展等方面的研究。 記者:國家將用目標差價補貼的方式取到現行的臨儲拖市的政策,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馬慶斌:具體原因來講我想有兩點,一個就是在這種大的背景下三中全會也提出了要改革補貼農業(yè)的一個政策,怎么改革,改革的要意就在于讓有限的財政補貼資金用在刀刃上,表現在哪呢?就是能不能真正的保護種棉、糧棉、大豆這些作物種植者的積極性。第二點原因我想就是在過去多年,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針對棉花、大豆特殊的時期提出來一個理性性的政策,一旦常態(tài)化以后,它對于市場負面的影響其實也就產生了,典型的表現就是比如大豆它的收儲價格高于市場的價格的時候,大量的大豆就流入了倉庫,被儲藏起來了卻沒有進入生產加工環(huán)節(jié),更不要說銷售環(huán)節(jié)了,相反大量國際上的大豆趁虛而如,這個情況情況下,咱們種大豆的,包括種棉花的農民不賺錢,另外一頭的加工廠甚至收不到大豆又停產,這個時候就使得這個政策在國際農產品貿易越來越全球化的今天,曾經適用于封閉性市場的政策在開放性的市場環(huán)境下不僅沒有起到理想的效果,相反起到了反作用。 記者:也有分析提到就是現行的收儲政策并不會馬上終結,而對于新的收取方式也沒有提供具體的時間表和細節(jié),那么如果要推行新的進行差價補貼是否還存在一定的技術障礙?有沒有一些難點? 馬慶斌:從大家目前討論來看,技術的障礙基本還是圍繞到底補充的方法,是按面積補,按產量還是按銷售量來補,怎么補貼,補貼誰?我想這個問題還是要調整為什么問題,就是我們未來到底應該怎么來改革?農業(yè)補貼的問題,總的來說原則就是要在保護農民利益前提下要圍繞農產品產量的提高,誰能夠更多的生產出糧食,那么我就補貼誰,當然這里面考慮一個市場波動問題,這個情況下我想應該更加傾向于在補貼農戶的同時,要讓增量資金更多的去支撐農業(yè)大戶、合作社等等這些,更有生產效率的市場主體。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yè)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