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家堅持對菜籽、棉花等農產品進行收儲,其本意是保持農民利益,保護農業(yè)產業(yè),但隨著“市場經濟”下的商業(yè)操作,其“性質”已變,其“本意”也被嚴重扭屈,“國儲”之瘍日益明顯。
棉花收儲政策本意明確,旨在保護棉農利益,提高農民植棉積極性,擴大棉花種植面積。同時兼顧棉花加工、紡織企業(yè)多方利益,其意義重大。自2004年以來,國家先后實施了11(含2013年)次棉花收儲政策,其資源構成從2003年度開始至2013年度,除去2009、2010年度。且政策不斷完善,收儲數(shù)量也在逐年增加。
但收儲有利亦有弊,隨著國內外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國儲”弊端也逐步顯現(xiàn)。特別是近兩年國內外棉花差價越來越大,而國際、國內經濟疲軟現(xiàn)狀又使得紡織企業(yè)經營困難,出口貿易減少,下游紗布市場需求不佳,國內高棉價難以接手。而受國儲支撐,現(xiàn)貨價格難以降低身份(成本支撐),使得軋花企業(yè)在交儲結束后,基本停止經營,市場依賴性增加。紡織企業(yè)反映,近年來,相對較低外棉成為紡織企業(yè)采購主流,“收儲價”成為業(yè)內人口中的“貴族”價。另,收儲成本居高,費用驚人。據(jù)悉,收儲資金來自農發(fā)行貸款,收儲和放儲的差價由財政部補貼。收放儲差價加上倉儲、管理、人員等費用,一噸棉花國家大約倒貼3000元,1000萬噸就是300億元。
這么高昂的成本付出,與得到的“回報”卻難以成正比。棉花種植面積近年來依舊成下降趨勢,雖棉花不愁賣,但是天氣因素影響棉花產量,下游棉副產品行情影響棉籽價格,均對籽棉收購價起到一定制約作用,加之種棉費工、費時,和其它農作物相比沒有多少優(yōu)勢可言。收儲使棉農并未獲得突出收益,棉農植棉積極性提高有限。
隨著拍儲后皮棉的使用,同樣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皮棉品級不符,摻兌棉、問題棉不斷出現(xiàn),盡管政策出臺了一系列的處罰措施,但為眼前利益“冒險”者大有人在。“國儲”
之瘍逐步呈現(xiàn),國家政策也正在積極調整。據(jù)悉,下年度國家可能停止皮棉收儲,業(yè)內人士也紛紛諫言,探討以何種相對合理方式進行補貼,“直補”到農民手中成為呼聲較高的提議。 轉載本網(wǎng)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wǎng)",更多紡織專業(yè)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wǎng)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