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貨市場,讓庫存從“等于利潤”到變成利潤
2008年以來,針對行業(yè)的描述出現了很多詞,冰霜期、調整期、產業(yè)洗牌期……其實歸根結底,是大家在遭遇頗多問題后對充滿了不確定性的未來的惶恐期。那么,2008年,整個行業(yè)究竟處于什么樣的發(fā)展態(tài)勢?我們應該如何積極應對呢? 12月8日,由《服裝經銷商》雜志在京舉辦“應對寒冬”的主題沙龍,或許對服裝業(yè)界關心的問題有所解答。 尾貨市場庫存“消化道” 全球性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正逐漸顯現并深化,國內各行各業(yè)的經營狀態(tài)都有由高走低的趨勢。但就北京尾貨市場而言,卻呈現出了一種逆市而起的“黃金期”。沙龍上眾多對庫存一肚子苦水的品牌商和渠道商,對商場運營模式的品牌服裝尾貨商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為這是寒冬之季,服裝商家最得力的“下水道”。 中研國際時尚品牌管理咨詢集團資深顧問王琰、北京佰陽戈營銷策劃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資深策劃人梁吉良針對服裝品牌尾貨商城的出現予以了肯定。 在沒有金融風暴的影響下,我國近年生產銷往國內外的服裝不少于500億件,按10%的比例計算,可正常產生50億件服裝尾貨,這就給尾貨市場提供了可靠的正常貨源,維系尾貨市場的正常營運。但是在金融危機的波及下,我國承接的部分外貿服裝已有退單跡象,定牌加工的品牌服裝也出現減單狀況,一些外貿服裝受阻或滯留國內,再加上原有的備量,使服裝尾貨的源頭存量有增無減,據估計其比例可能增至20%左右。因此一些企業(yè)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產品出路,更是如何解決因經濟萎縮而產生的巨大庫存。在天蘭天、通州尾貨市場做尾貨鞋生意的商戶韓老板就表示,廠家原本六成以上發(fā)往日韓的鞋最近接到退單,現在只能轉向國內低價銷售了。 以北京尾貨市場為例,近半年發(fā)生了“驅動”變化,早前僅受少部分低收入人群關注的尾貨產品,越來越多地被大部分人群接受,這些人群中不乏出現一些消費水平較高的時尚白領族。就目前北京尾貨市場整體銷售情況來講,每年的出貨量累計多達5億件之多,且逐月都呈上升趨勢。 能找到得力的消化庫存渠道,把損失降到最低,這對服裝商家來說是一大幸事,但如何杜絕庫存的產生,使自己的利潤最大化,這才是長期的發(fā)展命題。為什么在大多服裝商家因“冷凍”而遭遇危機的時候,有些商家獲得的卻是商機和鯨吞式發(fā)展?對此,杭州布意坊華北總代理王國鋒作為代表,對企業(yè)的公司化運作、數字訂貨、貨品管理、人才培育系統建設等進行了核心的闡述,再次例證了企業(yè)系統運營、精耕細作的必要性。 尾貨市場扎堆市場經營危機已現 相繼開業(yè)的尾貨市場經營面積動輒上萬,不斷被復制的尾貨市場多數是概念炒作。經營者將經營場地整租下來,相應每平方米的價格成本很低。而通過概念的策劃和炒作,經營者順利地將店鋪分租給零售商,賺取租金差價,卻并不關心商戶的經營狀況。這直接導致了目前國內尾貨市場出現很多問題。 其一是扎堆開業(yè);其二是部分市場商戶經營已現困境,由于尾貨的上游渠道———品牌產品的生產廠商、經銷商很難尋找,在固定的貨源難以保證的情況下,許多商戶的“尾貨”生意很難盈利;其三假冒偽劣摻雜,品質難以保證,由于尾貨數量僅占全國產能的5%,實際供應量有限,因而尾貨市場普遍存在混亂現象,如部分商戶以各種產品冒充尾貨,甚至舊貨和尾貨混淆概念等,導致假冒偽劣摻雜。在這些尾貨市場中,有著一些并非經營尾貨的商戶混跡其中,經營混亂始終無法避免。 商務部出臺尾貨市場經營標準 日前,經過兩年時間準備、專家組5次研討,商務部終于審定通過了《尾貨市場經營管理技術規(guī)范》。在很多地方,尾貨服裝市場非常紅火,但是一些商販卻乘機濫竽充數,把一些不是尾貨的商品充當尾貨銷售,擾亂了服裝市場的正常銷售。2008年12月商務部正式出臺規(guī)定,對尾貨市場經營做出了規(guī)范。 “規(guī)范”首次對尾貨概念進行了確定:在生產和流通環(huán)節(jié)中產生的,在功能、安全性等方面符合國家標準的庫存積壓產品才能稱為尾貨。 此外,對于尾貨的質量,商務部也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尾貨必須注明商品產地、生產企業(yè)和商戶名稱,并且進行質量審核方可進入市場。出口轉內銷形成的尾貨,要統一注明中文標識和說明。進口尾貨則要有報關單和商檢報告。 該“規(guī)范”是為了防止越來越多的尾貨市場對正品市場形成沖擊,明確“尾貨市場須與同類正品市場保持一定距離”,并要符合城市商業(yè)網點規(guī)劃等。今后,掉了扣子、線跡歪了等服裝處理貨、殘次貨,只要在“功能性和安全性”方面符合國家有關要求,都可以算作尾貨。這也將擴充尾貨的來源。只有規(guī)范尾貨市場,保護廠家、商家及消費者的權益,才能促進尾貨服裝市場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