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發(fā)明羊毛防縮臭氧處理法
天上的臭氧和地上的羊毛本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據(jù)《日本纖維新聞》報道,經過兩家日本毛紡公司的開發(fā)創(chuàng)造,巧妙地利用臭氧對羊毛進行防縮性處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利用此種方法處理的羊毛不但具有利用傳統(tǒng)方法所取得的相同的防縮性、撥水性、染色性,而且出色解決了利用傳統(tǒng)方法給環(huán)境帶來巨大危害的弊端,為新世紀健康毛紡織品的開發(fā)獻上一份新綠。 眾所周知,羊毛在洗濯時會產生很大的收縮。其原因為羊毛上的鱗片浸水過濕時即自羊毛表面豎起,而使相鄰接的羊毛相互結合緊縮。以往是以樹脂將毛鱗被覆而使毛鱗相互隔離的方法來解決。其傳統(tǒng)方法是:在處理缸中用氯、過錳酸、PU樹脂等對過水羊毛進行被覆式的BAP處理。這種方法又被稱為超耐洗的毛條連續(xù)加工使用氯氣的KUROY法,與使用次亞鹽酸納的液態(tài)加工的split pad法。利用上述化學品對羊毛進行防縮處理的傳統(tǒng)方法。不但對羊毛的自然特性造成損傷,而且在加工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氣體,這種含氯的氣體在排放時會對環(huán)境造成嚴重污染,它被人體吸入蓄積后成為致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健康有效地對羊毛進行防縮加工成為全球羊毛工業(yè)的重大課題。 針對上述問題,日本倉敷紡木曾川公司的技術開發(fā)小組與寢屋川公司的技術開發(fā)研究所共同合作,歷經2年的攻關開發(fā),終于發(fā)明了利用臭氧處理羊毛防縮法,即毛條連續(xù)加工的“Eco-wash 21”法。 在對此種方法研究的過程中,日本兩公司的技術人員將羊毛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時發(fā)現(xiàn),羊毛表面可分為好幾層,而其多層間在濕潤狀態(tài)下的膨脹系數(shù)是不同的,這是造成羊毛浸水過濕時鱗片豎起的根本原因,為解決如何在濕潤時防止羊毛鱗片豎起而增強羊毛的耐洗濯性成為他們主要解決的難題。為了破解這個難題,他們通過多次試驗,將羊毛與各種成分進行接觸,最終將羊毛與臭氧接觸時發(fā)現(xiàn),利用這種方法可使羊毛纖維改質而使羊毛表面多層構造均一化。其結果,使羊毛處于濕潤狀態(tài)下它的鱗片再也不會豎起,還不會造成羊毛纖維因相互絡合產生的收縮的結構。 臭氧(03)大多在大氣層上空形成,具有阻隔從太陽所直射的紫外線的功能。而日本兩公司技術人員加工羊毛所使用的臭氧是將氧氣在臭氧產生器中加高壓放電所制造出來的。臭氣本身具有強大的氧化力,這一點比氯更有優(yōu)勢,還有殺菌力,并且對于水的溶解度甚低,由于臭氧具備這些特性,可對羊毛表面實施特定的加工,使用后的臭氧迅即還原為氧而返回到空氣中。 科學家認為,利用臭氧處理羊毛防縮性的“Eco-wash 21”法,其最大特征為“未使用氯元素加工,對環(huán)境極為優(yōu)良”,“與傳統(tǒng)之加工大不相同,不會損及羊毛原有之風格及撥水性等”,“為20世紀末之稱心發(fā)現(xiàn)”。 利用本加工法,除防縮性外亦兼具其他效用:用CIC型起球機測驗結果,其抗起球性為平紋針織四級(氯加工品為二、三級),織物則具有五級的水平,另外保持與未處理羊毛同程度的撥水性、染色性。加工而造成纖維強力降低、伸度下降等則與傳統(tǒng)之氯化處理方法相同。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